近日,侵權、仿冒、互聯網企業試水等問題將空氣凈化器這一人類科技研發產品推向了公共視線。隨著人類生活環境的日益惡化、空氣質量日益下降,使用空氣凈化器似乎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主要成分,出現在空氣凈化器身上的問題自然牽動了消費者的關注需求,但拋開凈化器的實際效果如何不談,空氣凈化器帶給人們的究竟是呼吸的福利,還是呼吸的局限大概還需探究。
從鉆木取火的原始手工工具時代到工業革命人類學會運用機器勞作,從簡單的機器運用到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以及信息技術的普及,人類經歷了漫長的時間來尋找讓生活變得更加舒適、便捷的方法,而科技的魅力就在于科學家、工程師們所假設的疑問總能通過技術的探索得到解答。隨著環境污染、霧霾天氣對人們生活的侵擾日益增重,空氣凈化器橫空出世,成為了家用電器中的新寵。
“在家享受大自然的清新空氣”作為空氣凈化器的宣傳語必然是相當吸引眼球的,在當下時常不見藍天的環境中,安心舒適地呼吸一下清新空氣是每個人的愿望,科技永遠為人類的舒適程度服務新空氣、使用互聯網訂餐叫份外賣,遠離了一切的不舒適。但隨之而來的是空調。試想,在一個霧霾漫天的夏日,宅在家里吹著空調、呼吸一下凈化器產出的清制冷劑對臭氧層的破壞,一次性餐具造成的白色污染,以及人們自身對所處環境的隔離。科技的進步似乎正逐漸地把人類禁錮在了只屬于各自的小天地中,空氣凈化器的使用如同掩耳盜鈴一般,人們呼吸到了機器中的“清新空氣”,卻不了解外界的空氣是亟待改善的。
空氣凈化器問世之初,是為了改善呼吸道疾病和過敏性疾病患者的生活環境,用于醫療目的。其主要的功能,是降低空氣中的顆粒物含量。所謂的顆粒物,包括PM2.5、花粉、塵埃、細菌等,如今卻成為家庭治理霧霾、甚至甲醛的得力助手。殊不知裝修過程所產生的甲醛、苯系物、TVOC等是氣態分子,對于去除這些污染物,作為家用電器的空氣凈化器在國際上尚少有成功經驗。目前對付甲醛,最好的方式不是空氣凈化器,也不是活性炭或柚子皮等,而依然是開窗通風。即便空氣凈化器可以解決小范圍的空氣質量問題,但它對自然環境中的空氣凈化卻是無能無力的。
一臺小小的機器看似拯救了人類的呼吸,實則蒙蔽了人們環境保護的意識、奪取了人類自由呼吸的能力。時代變遷帶來科技的發展,但科技卻讓人們對自然規律和環境采取了閉目塞聽的態度,繼續下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論題是否會變得支離破碎,人類是否會因為對便捷、舒適的無止境追求而最終自食其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